年輕公務員

給年輕公務員的職涯規劃建議|以終為始

最近在看「本質思考」,書中提到馬雲經營阿里巴巴提出「上三路」及「下三路」的思維,其中上三路最重要的是企業的願景;放在個人職涯規劃上,願景如同燈塔,能指引出明確的方向,而不會迷路。

千辛萬苦考上公職後,如何面對漫長的40年公職生涯?或是你可以找到一個典範,設定15年的目標提早離職?千辛萬苦考上公職後,如何面對漫長的40年公職生涯?

本集節目,希望能幫助因迷惘而考上公職的年輕朋友們,找到自己的燈塔,活出自己的人生!或是,像阿好姐一樣,最低限度也至少活出個甘之如飴的人生。

為何建議以終為始?

找到典範,像燈塔指引,不走偏,對抗黑暗的大環境。不要有遺憾。退休沒多久就死了。

一、在「成功的七個習慣」提到以終為始的做法。假設一個場景,在你的喪禮上,來了你的親友,你希望聽到他們說些什麼?想念花姐訂購、直率說出看法、樂於體驗分享等等⋯⋯然後根據這個形象,去成為這樣的人。

二、「內在成就」提到一段促使他離職的內容。候文詠「請問侯文詠: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」中有一段,描述他陪伴一位無法停止哭泣的癌末病人,想說些什麼,但最後他自己也哭了。他腦中浮現出一些畫面,是人們對醫生披著白袍的「外在成就」評價,吸引他成為醫生,然而他在風光的背後是有一群無法拯救的病人,因為醫生在意的是病人的「病」;而修女在意的是「這個病人」。那一刻,侯文詠認知到,「外在成就」是有侷限性的,而「內在成就」的力量無比強大。

職場上,「外在成就」就是考績、長官評價、升遷,像爬階梯或遊戲過關;「內在成就」就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你想做什麼事,而這些事是你喜歡也覺得有意義的。

這二者,或許可以不衝突,但我個人認為二者是衝突的,在追求「外在成就」的過程中,要保留內心的那一份自我,並不容易。道德侵蝕不只會發生在基層公務員身上,中階、高階、政務官的主管,也會有一樣的問題,最後會成為一個沒有道德感的高官。

你必須做出選擇。

一個工作會漸漸的把你塑造成這個工作的樣子。

【案例1】

99啪:30歲才接觸股票,拿出200、300萬的存款投資,10年翻滾累積上千萬後決定退休。年金改革刺激在職時學習投資,行政院40歲時離職,退休時有2700萬,現成為全職投資人、作家,陪伴小孩成長。每年從市場提款200萬元現金。

【案例2】

PG蔡至誠:桃園市警大偵查員、所長離職。現在是某證券公司投資研究部主竹口十口。利用公職穩定收入開始投資,學習,然後109年離職。

某一天我直接傳訊息給「副總裁的理財日誌」版主,想了解他創立的新公司在做什麼。

經過幾次面談,我發現公司的理念是財務規劃結合長期投資、指數股票型基金(ETF)資產配置,甚至是行為財務學,很吸引我。

值得我過去的原因有幾個:公司負責人值得信任、我能全職做研究、可以學習理財規劃、公司鼓勵我進修學習、我能夠全職推廣指數投資、有薪水、公司有發展。

光是有份薪水能夠全職做研究,就很吸引人,我也能在業界學到實戰知識。

我想讓未來幾年過得充實,能飛速成長,想參與公司的創業。如果錯過了,我肯定會後悔。所以我給自己一個挑戰的機會,毅然決然申請辭職。

【案例3】進行中

台北市警察,為了家裏還債選警大公費生,一邊在職進修會計,準備考上會計師離職。

當然也有反過來的例子,在民間多年考公職:

1、教育局時技士-桃園某處長

2、工務局盛筱蓉-副局長

清楚自己要什麼,就會「甘願」去拚博。

當然,像我,只想健康平凡過日子,所以對現狀也不會有抱怨。

【結論】

不要成為歪掉的、成天抱怨的公務員。
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