🔔【破題一下】公務員不懂退休金,未來可能會「領嘸錢」
過去大部分公務員總覺得「退休金的事,以後再說啦,反正政府會處理」?但現在,如果你還有這種想法的話, 那你可要小心了,以後你可能不是在環島旅遊,而是在便利商店打工!
退休金不是等到退休才要煩惱,而是現在就要搞懂! 不然到時候問你:「你退休後一個月能領多少?」
你只能傻笑:「呃…不是政府會發嗎?」那你就大錯特錯囉!
前言:為什麼要進行年金改革?
隨著台灣社會逐步邁入高齡化,退休人數不斷攀升,公務人員退休制度也面臨巨大挑戰。舊有的退休制度設計在經濟快速成長時期雖可支撐,但在少子化與長壽化的雙重壓力下,年金財務面臨沉重負擔。
因此,政府在 2017 年起推動年金改革,並逐步實施「新制」退撫制度,影響廣大現職與即將退休的公務人員。本篇文章將深入解析公務員退休金的演變,介紹年金改革制度的核心內容,並透過實例幫助讀者更了解「舊制」與「新制」間的差異。
一、年金改革制度簡介
1. 改革背景
年金改革之所以被迫進行,是因為根據審計部報告,軍公教退休基金恐於 2028 年前破產(改革前)。為了避免財政崩盤與世代不正義,政府在 2017 年通過《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》修正案,自 2018 年起分階段實施年金改革。
2. 核心改革內容
年金改革主要針對以下幾項關鍵調整:
- 調整所得替代率:由原本最高可達 95%,逐步降至約 60%,更貼近勞保平均水準。
- 改革18%優惠存款:將原本優存利率18%逐年調降至現行水準,並限制適用條件。
- 延後請領年齡:統一請領退休金年齡,逐年延後至 65 歲。
- 改採平均俸額計算退休金:退休金不再以最後在職俸額計算,而是以「最後15年平均俸額」為基準。
引入新制制度:2018年後新進人員全面適用「新制」—確定提撥制(DC),與勞保、勞退更為一致。
二、公職新手注意!什麼是「初任公務人員退撫新制」?
所謂「初任公務人員退撫新制」,是指自 2018年7月1日 起,首次任用之公務人員、教育人員、軍職人員等,全面適用的全新退撫制度。這套制度正式名稱為「確定提撥制」,不同於過去的「確定給付制」,強調個人帳戶制與財務永續,旨在回應人口老化與國家財政壓力下對退休制度的改革需求。
簡單來說,新制讓每位新進公務人員擁有專屬的「退休帳戶」,政府與個人每月固定提撥比例的薪資進入該帳戶,並依據實際累積金額與投資績效來決定退休金。
三、公務員退休金的新舊制比較
我們把退休金想成:
👴 舊制:吃到飽自助餐(你退休後政府每月發固定金額,發到你走為止)
🧒 新制:自己準備便當(政府每月幫你存錢到帳戶,退休後就靠這筆錢生活)
來看看差別:
項目 | 舊制(確定給付) | 新制(確定提撥) |
適用對象 | 2018年6月30日前任用者 | 2018年7月1日後新進人員 |
退休金來源 | 政府財源(撫卹基金)+優惠存款等 | 政府與個人提撥至個人帳戶 |
領取方式 | 領月退或一次金,部分有年終慰問金 | 可選擇一次領、分期領或年金化 |
所得替代率 | 約70%~90%,甚至超過 | 約40%~60%(依投資績效與提撥年限變動) |
個人帳戶 | 無 | 有,並可查詢帳戶餘額 |
轉職彈性 | 低,離職後退休金多有損失 | 高,退休帳戶可續存並隨職涯轉移 |
是否有保證 | 有(只要還活著就發) | 沒有(看你帳戶有多少錢) |
簡單說:新進公務員以後領的退休金,是靠自己帳戶裡的錢,而不是政府一直發下去!
四、公職新手注意:公務員退休金新制的運作原則與提撥比例
初任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是一種確定提撥型制度(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, DC),由政府與受僱人(即公務員)共同提撥,存入受僱人個人帳戶。制度設計如下:
1. 提撥比例
目前由《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》明訂提撥比例:
- 政府提撥:本俸的 12%
- 個人提撥:可選擇 0%、6% 或 12%
✅ 若選擇個人提撥 12%,等於每月總提撥達 24%
這筆錢將全數匯入個人名下的「退撫基金專戶」,並由專業機構(如公務人員退撫基金管理委員會)負責投資運用。
2. 累積方式與投資報酬
- 資金會以複利方式累積
- 投資項目包含國內外債券、股票、不動產等
- 政府會公告年度平均報酬率(例如 2023 年為 3.2%)
3. 領取方式
屆齡退休後,個人可選擇:
- 一次領取
- 定期領(分期月領)
- 年金化(月退方式)
年金化可選固定金額、固定期間、終身月退等模式,提供彈性與保障。
4. 適用對象與條件
初任新制適用範圍廣泛,包含:2018年7月1日後首次任用之:
- 公務人員
- 教育人員(教師)
- 軍職人員
- 公營事業職員
- 政府派任之約聘、約僱人員(特定條件下)
需特別注意:若個人曾於 2018年7月1日前任職過(即便是短期任用),後續再任用則仍可能適用舊制或過渡條款,建議向人事單位確認。
五、公務員退休金新制的優缺點分析
優點 ✅
- 可攜性高:若轉職其他公職、學校、甚至民間企業,帳戶不受影響。
- 財務透明:可即時查詢個人帳戶餘額與提撥紀錄。
- 避免制度破產風險:不依賴世代間轉移,有利財政永續。
- 投資彈性空間大:未來可望仿效勞退制度,自主選擇保守或積極型投資組合。
缺點 ⚠️
- 退休金無保證:金額與投資報酬率、高通膨風險息息相關。
- 收入替代率較低:與舊制相比,退休所得相對縮減。
投資風險需個人承擔:雖由專業單位管理,但仍有市場波動風險。
六、公職新手要不要選擇個人提撥?
雖然個人提撥是自願性質,但多數專家建議應 儘早選擇提撥12%,原因包括:
- 提早儲蓄能享有更長期的複利效益
- 政府已幫忙提撥12%,你自己若不提撥等於放棄加成
- 將來退休金更可觀,保障更強
七、退休金試算:如何知道自己退休後能領多少?
1. 使用政府試算系統
推薦使用以下兩個官方資源:
- 退撫試算系統
👉 退撫制度查詢與試算 - 年金改革懶人包與常見問答
👉 行政院年金改革網站 - 人事服務網eCPA:登入後自動帶入年資職等試算
2. 向人事單位或撫恤基金會申請個人試算
若為現職公務員,可向任職單位人事室申請個別退休金試算報告,將依據您的年資、職等、俸點等資訊提供推估數據。
🧑🏫案例時間:阿花姐 vs 阿好弟
讓我們來看兩位公務員的模擬案例👇
🌸阿花姐:老資深公務員
- 2005年考上公務員,做了20年
- 適用舊制
- 退休後每月可領退休金,差不多是她退休前薪水的80%
她覺得自己運氣好:「現在的新進人員好可憐,我以前還有優惠存款和年終慰問金呢~」
🧑💻阿好弟:新生代公務員
- 2019年才進入公職
- 適用新制
- 每月薪水中政府幫他提撥12%,他自己也可以選擇再提撥0%、6%、12%
- 這些錢進入他的「個人退休帳戶」,投資後慢慢累積
他算了一下,如果他都提撥12%,投資報酬率3%,工作30年,大概可以存到 500萬元
但退休後每月領多少?那就看這500萬元怎麼花啦!
⚠️別以為政府包辦一切退休金!該有的危機意識要有!
👉 舊制退休金有保障,但會不會撐不下去?可能會破產!
👉 新制看似合理,但投資有風險,退休金不一定夠用!
所以你不能只靠政府,要自己準備「第二支柱」:私人的退休帳戶!
像是:
- 基金定期定額
- ETF、儲蓄保險
- 開立退休金專戶,自行定存或投資
越早開始,壓力越小,效果越大!
八、退休理財的建議
即便為穩定職業的公務員,也不該僅依賴退休金制度。建議從以下幾方面提前準備退休生活:(相關文章:阿好姐的退休財務規劃|減少主動投資)
- 提早儲蓄與理財:配合新制的確定提撥制度,自行加碼儲蓄與投資。
- 瞭解制度變化:年金改革非一次性調整,未來可能還有變動。
- 建立多元收入來源:包含儲蓄險、不動產投資、終身年金保險等。
- 定期使用試算工具檢視規劃:每年更新預估退休金數據,調整策略。
九、懶人筆記總整理(1分鐘背起來)
- 退休不能等政府,要自己當自己的老年靠山!
- 退休金有分新舊制,2018年是分水嶺。
- 舊制是政府發,新制是自己存,退休後花自己帳戶的錢。
- 退休金金額新舊制會差很多,千萬不要誤以為都一樣!
- 新制注意!越早提撥越划算!政府幫你存12%,你不加碼就虧大了!
十、結語
年金改革是時代的必然選擇,但對個別公務員而言,影響深遠。無論你是適用舊制的「即將退休者」,或是剛進入體制的新制適用人員,都應該了解自己的權益與未來可能面對的退休現實。
初任公務人員退撫新制象徵台灣退休制度邁入新紀元,從「國家養我一輩子」轉變為「我與政府一起規劃退休」。雖然未來退休金金額不再保證,但換來制度的公平、透明與永續。
對新進公務人員而言,提早認識制度、制定退休儲蓄策略、善用提撥與投資報酬,是確保老年生活安穩的關鍵。如果你是2018年後的新任公務人員,現在就是啟動退休規劃的最好時機。
退休不只是終點,更是一段全新旅程的開始。唯有掌握制度、精明規劃,才能安心邁向未來。
延伸閱讀與實用連結
- 行政院年金改革網站:https://pensionreform.gov.tw
- 國家發展委員會退休規劃平台:https://www.ndc.gov.tw
- 行政院年金改革網站:https://pensionreform.gov.tw
- 公務人員退撫基金介紹:https://www.fund.gov.tw